欢迎光临 艾西欧石油(集团)有限公司 今日油价:  NYMEX原油:  美元/桶   布伦特原油:  美元/桶

炽热“铁军”心捂热寒冰冷铁

花土沟这座因石油而生,依石油而兴的小镇,并没有五颜六色的土,却只有沟沟岔岔的荒山和漫山遍野的抽油机。

除了遍地黄土和数不尽的“铁疙瘩”,也只有那红色的身影总会准时出现在这荒芜世界中,也只有石油工人为这里留下了一丝温暖和热情。

这里有世界海拔最高的油田,同样也有动容的故事……

11月的花土沟,气温已达零下十几度。清晨,青海油田井下作业公司大修大队作业小队队长关西军已经套上了厚厚的工衣,坐上通勤车,开始了一天忙碌的工作。关西军最近有些疲惫,一口油井修了100来天情况还不见好转,套管破裂,输油管道堵塞,天气越来越冷,完工无望……想起这些,关西军就有些头疼。

修井现场,除了轰鸣的机械声,就剩下仔细辨别才能听清的“起!”“落!”指挥声,井口工虽然机械地说机械地做,但面对这些“铁疙瘩”,谁也容不得一丝马虎。

关西军和他的小队

“套管破裂,这种情况,难度大,但我们不会放弃,你见过哪有医生放弃病人的。”指着前方的作业车,关西军坚定地说。修井工也被称为“油田医生”,大修作业就属于给油井做“外科手术”。

晚上9点,花土沟灯火通明,小队依然为油井做着“手术”,忘了吃饭,忘了休息……迎着月光,满身油污的红色工装显得格外鲜艳。为了让油井尽快产油,关西军和他的小队一直坚守着,他们相信总有那么一天这口井会焕发出曾经的活力。

随着采访深入,记者了解到,井下作业公司号称“铁军”,是目前采油过程中环境最恶劣、工作条件最艰苦的工作之一,油田试油试气、大修侧钻、投产维护、压裂酸化、地层测试等等,每一个字眼仿佛都在说明这是一项集“脏、苦、累、险”于一身的工作。

天气再冷,抵不过井下人那颗炽热的心,机械再冰凉,挡不了井下人那双粗大的手。

“铁军”精神

井喷一身油,寒冬一身冰,“铁军”美称的由来,是在1999年玉门油田压裂施工现场,青海井下人在雪水中鏖战37小时,赢得“玉门有铁人,青海有铁军”的赞誉。

意志如铁,信念如钢。井下人是一支常年在寒风里拼搏,在戈壁中坚守的队伍,他们历经狂沙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一身工服手套,一套管钳吊卡,度过春夏秋冬,满脸油污,汗如雨下,这就是井下人的日常“打扮”。

当月色朦胧、星辰寂寥时,那亮着灯火的井架下是井下人坚强如钢的身躯;当烈日当空、风雪交加时,那轰鸣的机器设备中是井下人坚定不移的身影。

11月25日青海油田井下作业公司狮子沟采油区压裂作业现场

他们维修油井,改造油层,干最苦最脏最累的活,他们一天之中经历四季,一天之中只吃一顿早餐,一月之中欣赏数十次日出,三伏天夜里穿棉衣棉裤。这些毫无夸张,是井下人的真实写照。

一年中,有240多天井下人离开家庭,告别亲人,与队友吃在一起,住在一起,“战斗”在一起,把更多的时间都留在了茫茫戈壁,这使他们有了铁的信念——为油而战。

没有朝九晚五,没有白天黑夜,井下人更没有任何怨言,只要需要,任何时间都是工作时间,这使他们有了铁的纪律——令行禁止。

刮风下雨,井下人无暇躲避,而是考虑生产是否能正常运行,风景再美,他们无暇欣赏,而是考虑油井修好了尽快恢复生产;日升日落,井下人无暇注意,而是考虑下口井该如何施工;白班夜班,井下人无暇停止,而是考虑现场标准与安全,这使他们有了铁的作风——和谐奋进。

原油“洗礼”井下人(摄影:姜鸿)

思念、委屈、寂寞、青春,井下人都无法说出口,只能对着大山,对着耸立的修井机,默默倾述,低声念叨,挺胸坚持,这使他们有了铁的队伍——攻坚啃硬。

时至今日井下作业公司大修大队修井工王预庆无法忘记在井上吃的最香的那顿饭。

“花土沟的冬天真冷,刺骨的寒风吹到身上就像针扎一样!”王预庆回忆道,那天似乎要下雪了,天气阴沉,风不停地刮着。已经是中午2点多了,队友们依旧不停地忙碌着,对钻台,立井架,卸设备……不知道谁说了一句:“是不是食堂送饭的工友因为天冷把我们忘了!”王预庆才想起来队友们还没吃午饭。一名回族队友知道此事后,便将自己带的晚饭拿了出来。就这样王预庆与6个工友,席地而坐,一个油饼,两个馒头,一份菜,一瓶辣酱,在灰蒙蒙的天空下,就着冽冽寒风,伴着飞沙喝着冰凉的矿泉水,说着笑着吃着,“来这块饼子给你,我不饿,喝点水就好,正好减肥!”队友们互相谦让,虽然苦但很暖,那一刻王预庆感到这才是风雨同舟,兄弟情深,共患难。

王预庆说,工作快8个年头了,一路走来,正是这些苦和累,让他慢慢明白了“铁军”代表的含义:代表着风里来雨里去,代表着背上行囊放下亲情默默奉献,代表着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将青春和汗水奉献给石油事业的人们。

瀚海抉择

选择了在井下作业,就选择了艰辛,选择了奉献。

油田生产是一项连续生产的工作,不管任何时间、不管春夏秋冬,不管刮风下雨下雪,只要油井出现故障不出液,只要车能上到井场,井下人就永远没有休息的时间。

作业大队进行下抽油杆作业(摄影:温彦博)

井下作业脏,有多脏?脏到让人嫌弃。“在花土沟基地,一看到工衣最脏的不用问绝对是修井工,喷到皮肤上的油渍只能用汽油洗,那滋味确实不好受。”关西军笑呵呵地说。有一次,关西军和他的队员对一口出了套管问题的油井进行维修,令他们想不到的是,之前进行了洗井作业的油井,每下一柱钻杆,钻杆顶部就像喷泉一样,油污溅得到处都是。当时站在井口的队员,已经分辨不出谁是谁了,好不容易坚持到下完,打捞完,起钻时在卸开丝扣上提管柱的瞬间,因水眼被堵,钻杆内的污水和原油倾泻而下。一个夜班下来,队员们每个人都被油污裹满全身,只有满含血丝的双眼还在不停地闪动,但他们无一人叫苦,叫累!

井下作业苦,有多苦?苦到让人习以为常。作业大队五队副队长张海军说,记得那天很冷,队员们戴上“雷锋帽”,在厚厚的手套外面再套上一双手套,准备开始夜班的工作。一出板房,嘴里冒着的寒气,流下鼻涕的瞬间就在嘴唇上结成了“冰胡子”。

张海军介绍,当时在现场,司钻扶着刹把全神贯注,尽管冻得直哆嗦,也只能等到井口工卸油管时,才刹好刹把,狠狠地搓搓手,跺跺脚,就这样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副司钻是这个寒夜里最“舒服”的人,那一根根9米多长、180多斤的油管,全靠副司钻一人“抬举”它们到一米五左右的钻台上,副司钻抬几根休息一会,身上热得直冒汗。井口工属寒夜里最辛苦,每起下一根油管,油水混合物就会从天而降,像下雨一样淋在井口工队员们身上,看上去活脱脱就是一副冰雕,每次用手扶着外壁满是冰渣的油管,那种感觉就像皮被撕掉了一样,特别疼,每隔一会,两人只能会相互交换着跑去修井机烟囱上烤烤手套,暖暖手。

井下作业累,有多累?累到工作连抽转。“那次我3天3夜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满眼尽是血丝。”试油测试大队贾海刚说。一直以来,贾海刚就被腰病所困扰,那时青海油田东坪172井正在施工,到晚上11点,队员们已连夜连续奋战了17个小时,他带头冲在最前,有一根油管需要上架,他弯腰下去的那瞬间,整个人突然倾倒,站不起来,脸上痛苦的表情扭作一团,他的腰真的承受不住了,班员于心不忍,“海哥,别挺了,你快回去吧”,带着哭腔的语气让现场的每个人心里无比难受,当班员硬把他搀扶进值班房,他却一把拦住想要替他请假的徒弟,靠着墙缓缓忍着疼坐下,嘱咐道:“等着,我马上就来”。所有人心里都明白,腰伤不是说好就能好的,可他休息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挺着身子又出现在了井场……

夜幕下的井下作业现场

井下作业险,有多险?险到有生命危险。作业五队队长宋建军这样说:“记者同志你信吗?保险公司一听我们是井下作业公司的,保险都不给我们买,可想而知我们的工作有多危险了。”

宋建军回忆起那次抢修的事至今还心有余悸。2017年4月23日,宋建军接到电话,英4-1-B2井,因井口四通闸出了问题,须赶赴现场,进行抢修。到达现场后,宋建军发现井口四通闸门已经快断了,套管向外大量喷着气,如不立即采取措施,井内液体大量返出时,后果将会很严重。宋建军说,当时天渐渐黑了,所有的小车亮着灯,整个井场宛如白天。大家开始拆井口螺丝,一个人卸不开,两个人卸,队员们或跪着或趴着,顾不上蚊虫叮咬,忘记了被汗水浸透了的衣服。”

采访中,当井下人被问起工作环境时,他们总会笑着说:“已经习惯了!习以为常了。”习惯一词代表了井下人最质朴的品质——无私奉献。他们不叫苦,不叫累,面对烈烈寒风他们毫无畏惧,千斤重担更压不倒他们的铮铮铁骨,或许这才是“铁军精神”,在他们的词典里,找不到后退与后悔,在他们的词典里,永远是前进挺进。

奋起!再铸石油魂

坚守一线,无怨悔,“高原铁军”,展雄风,任何艰难险阻也吓不退井下人前进的步伐。

难忘井下人张会敏,为圆满完成作业区的紧急生产指令,现场24小时跟班抓进度,在野外一住,就是180天。难得回趟家,母亲给他排着队安排相亲,也许是在野外待太久了,面对姑娘,他根本不会说话……

难忘井下人胡朝玉,冒着倾盆大雨,带领班员将20吨化工材料搬入库房,卸完车后,他已全身湿透,满鞋雨水,工衣下奶奶亲手织给他的毛衣,早已被烧碱多处蚀穿。每次年迈的奶奶在电话里问起他毛衣暖和不暖和的时候,他只能哽咽着告诉奶奶:暖和、特别暖和……

难忘井下人唐振华,春节放假前一天接到紧急任务,他所带领的班组主动放弃与妻儿老小团聚的宝贵机会,奔赴现场连续鏖战32小时。当他们拖着疲惫的身躯下班回到驻地,妻儿们在列队等候,唐振华的队员们全身上下除了双眼都喷满了油污,妻子们认不出那个是自己的丈夫,孩子们认不出那个是自己的父亲,怯生生地躲在妈妈的身后,小声问道:“爸爸在哪,哪个是爸爸?” ……

井下人工作现场

“铁军”的故事数不甚数。临近黑夜,记者在花土沟采油作业区采访中,看到不远处的一位修井工挺直胸膛眼神坚毅,手执管钳向着耸立的修井机孤独走去……或许这就是铁军男儿的责任——舍弃都市繁华,与荒原为伴,以大漠为家,用钢的意志和铁的臂膀,日夜与风霜雨雪开展较量,在油田勘探开发前沿冲锋陷阵。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改革开放40年来,几代青海石油人拼搏奉献、砥砺青春,扎根一线,用汗水、智慧、鲜血与生命,诠释了“越是艰苦,越要奋斗奉献,越要创造价值”的柴达木石油精神新时代内涵,实现了青海油田从小到大的整体协调发展,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经历了无数风雨洗礼,这些创造了无数辉煌的青海石油人,并没有小成即满,小富则安,而是义无反顾,负重致远,把目标锁定在“建设千万吨规模高原油气田”的新起点上,续写创业辉煌。

柴达木盆地,曾经是荒凉寂静的生命禁区,而今却是创造辉煌的追梦热土。

是的,正是因为青海石油人,油泉子、冷湖、南八仙、英雄岭等众多具有油气特定内涵和传奇故事的地理名称才会被世人所熟知;正是因为青海石油人,才有了如今油涌气啸的高原油气田;正是因为青海石油人,青海为持续发展的新中国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浆”。